聚焦“城乡融合” | 成都:从四方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积极为国家面上改革探路子、积经验

2023-03-20 12:58 来源:川经瞭望

川经瞭望记者 李洋 文/图

3月20日,围绕“发挥县域联动城乡经济的重要作用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主题,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城乡融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成都西部片区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成都市着力打好生态品牌、实施建圈强链、坚持市场化配置等,积极为国家面上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新闻发布会现场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董云帆就目前工作推进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分享。董云帆表示,试验区获批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级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成都市按照 “替国家试制度、为成都谋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从四方面紧锣密鼓推进试验区建设——

打好生态品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聚焦“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等入手,以川西林盘、锦城公园等典型生态区域为突破口开展试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例如,州市着重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通过构建县域GEP核算报表体系、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获取机制,形成《成都平原县域GEP核算技术规范》等技术成果。大邑县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方面,依托川西平原优良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进社会投资建成南岸美村、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等生态+文旅产业项目,较好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和资本化。都江堰市注重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优势,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施建圈强链,推动城乡产业差异化融合。着力发展与乡村特质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相错位的多元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推动“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项目集群攻坚,使区域产业在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中共促共进,解决招引“高端产业难”“成链发展难”等问题。例如,邛崃市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吸引13个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共筑产学研用高效协作通道,为擦亮“川种”金字招牌做出贡献。彭州市与什邡市共同发展川芎特色产业,川芎销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三,产值近10亿元。目前,试验区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


董云帆介绍推进试验区建设情况

坚持市场化配置,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形成人才、土地、资金汇聚的良性循环。在户籍制度改革领域,实现市内农村人口进城“零门槛”,引导“四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例如,蒲江县引进常驻型“新村民”150余人、候鸟型“新村民”300余人、顾问型“新村民”80余人。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2022年底,试验区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积3528亩,成交金额28.62亿元。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领域,推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创新实践,探索经营权直接抵押、“经营权+地上附作物”抵押和第三方全程参与市场化风险处置等模式。例如,彭州市开办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蒲江县开办的柑橘冻害气象指数保险均为全国首创。试验区8个区(市)县成为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广、保障水平最高的区域。

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加大乡村公共资源投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推动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利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和城市有机更新等契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攻坚行动。行政村(社区)光纤通达率达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均达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施城乡无差异户籍制度,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董云帆表示,下一步,成都市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城乡融合发展重要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样板,努力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闯出新路子。

编辑:黄晓庆
责编: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