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丨刘龙泉:沿着长宁河,欣赏“世界地质历史博物馆”

2025-05-11 17:33 来源:川经瞭望

川经瞭望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

“长宁河,是长宁人的母亲河,100多公里的河流,流经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最美丘陵’等美丽地貌,沿河两岸有丰富的竹文化、盐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可谓是一条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河流。”长宁县决策咨询委员会现代服务和文旅康养组组长刘龙泉讲起长宁河充满深情和自豪。

刘龙泉

刘龙泉,学地理出生,曾在长宁县委办、宣传部、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任职,参加过长宁河探源考察,对长宁河流域情况十分了解。5月7日,为了解长宁河的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等情况,“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活动采访调研组拜访了这位“长宁通”,听他讲述长宁河的形成、起源、特征与河边发展故事。

40年种竹植“绿”  长宁河恢复美丽生机

刘龙泉在长宁河畔长大,见证了长宁河的生态变迁。上世纪70年代,他经常跟着父母到古河、开佛场镇赶场。场镇都修在淯江河边,人流最多最闹热的地方就是临江的河街子。在长宁河边玩耍,经常看三五成群的市民到河里挑水,走进河里掬一捧河水喝,是那时的必修课。

清澈的长宁河

1984年,刘龙泉到县城读高中,时不时到长宁河里跳水游泳,度过快乐少年时光。1991年,大学毕业后,刘龙泉回到家乡长宁工作,暑假几位同学相约到蜀南竹海游览,却不想遇天降大雨,长宁河停船,三日后方才乘船回长宁,途中,船老板说长宁河发大水,江面上垃圾很多,不仅船行不了,还淹没了两岸许多庄稼和农房。

今日的长宁河,岸边翠竹簇拥、白鹭翻飞,江中碧波荡漾、青山倒映,不是漓江美似漓江,但曾有一段时期,因两岸缺乏植被、工矿企业排污、城镇垃圾乱堆等问题,长宁河成为一条受污染的河流。

长宁河穿过竹海

刘龙泉说,为了保护母亲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宁县开展“再造一个大竹海”活动,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造竹,坚持近40年绿化山川大地。如今,房前屋后、公路沿线、溪河两岸、荒山丘坡,举目四望,竹林簇拥,青翠欲滴。芊芊竹子,增加了村民的钱包,也让随波逐流的泥土牢牢扎根在蜀南大地。

本世纪以来,流域内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关闭污染企业,治理城乡垃圾,净化城镇污水,实施“河长制”……不让一片垃圾落进河里,把一江秀水交给长江。

长宁河水越来越清,越来越多从小在长宁河里挑水吃的老长宁人说,现在的水喝起来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开展地学旅游,沿长宁河欣赏“世界地质历史博物馆”

山是大地的骨架,地壳运动的结果;河流如锯,割蚀着大地,形成峡谷、丘陵、平原等地貌。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麓地带,所辖地域正处于地壳运动抬升阶段,遇到自南向北流,切割大地的长宁河,山向上抬升,水向下的切割,相互的力量逐渐“雕刻”成今日长宁地理风貌。

竹石林

刘龙泉说,长宁县地层以龙头镇石马门—铜锣镇寄马山—硐底镇桂花坳山脊线北麓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南属川黔古凹陷区,为盆周山地;以北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为盆中丘陵。全县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种地貌类型,形成了以竹石林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中国丹霞”,以长宁丘陵为代表的“最美丘陵”等“世界遗产级”的地学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长宁河上游,梅硐镇的竹石林,地表石林、地下溶洞、天坑和地缝“四绝共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

翡翠峡

中、下游的蜀南竹海、龙湾山、龙峰山、佛来山、七洞沟等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有“顶平、身陡、麓缓”典型特征,景观丰富多彩。

立于蜀南竹海、龙湾山、龙峰山、佛来山等山巅,可俯瞰“百龟拜寿”等连绵不绝的“最美丘陵”。

以双河大背斜为代表的“地质剖面”,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系,到后来的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层均有分布,同时富存大量的三叶虫、笔石以及腕足类古生物化石,是地球遗珍、自然瑰宝。

长宁县美丽丘陵风光

长宁除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外,从第四系近代河流新冲积层到古生界寒武系均有完整出露,共8个系30个组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曾赞誉为“世界地质历史博物馆”。

多样的土壤带来丰富的物产。比如砖红色砂岩发育的土壤呈弱酸性,适宜楠竹、桢楠、松树、铁芒萁等喜酸植物生长;二叠纪灰岩发育的土壤呈弱碱性,适宜种植柏树、棕榈等喜碱性植物。长宁河水清澈,流域内盛产水稻、糯稻、高粱、玉米、小麦等五谷杂粮,丰富的酿酒原粮,也让长宁河流域白酒企业众多。

长宁河流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刘龙泉说,长宁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和美丽风景,是一本“地质史上的活教材”,游客可沿着长宁河打开这本地质史书,边游边学,既欣赏了地质剖面、竹石林中国南方喀斯特、蜀南竹海和佛来山等地的中国丹霞、最美丘陵等风景,又通过科普参观、考察等地学旅游,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各种风物,增长见识。

编辑:王颖 校对:朱珠
责编:张萍 审核: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