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部定点帮扶 宜宾屏山高质量发展迸发强劲动能

2024-06-05 16:02 来源:川经瞭望

川经瞭望记者 李想 杨波 侯云春 

屏山县,曾是宜宾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向家坝水电站移民重点县。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2020年,屏山县如期“摘帽”,踏上乡村振兴新征途。

屏山县城

屏山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推进乡村振兴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有很多,“科技帮扶、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的一条。

2018年,科技部定点帮扶屏山县,开展项目实施、产业发展、人才强科、社会帮扶等行动,在该县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逐步建立起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宜宾市科技局、屏山县经商科信局“四级联动”机制,并于2021年创新性地组建了第一届科技定点帮扶屏山执行团。

帮扶部门围绕“立足县域实际、面向产业需求、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乡村振兴”总原则,以智慧农业为基础,以智慧纺织促发展,以智慧教育强素质,以智慧医疗惠民生,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助力赋能作用。科技之光闪耀,屏山高质量发展迸发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  铺就特色农业产业“富民路”

5月的屏山,山峦秀美,茶园梯田云雾缭绕。

就在这层层叠叠的茶园梯田间,“钱景”在悄然织就:今年2月到4月的春茶采摘季,屏县就近务工的采茶工达2万余人,人均采春茶务工总收入达1.5万元以上。

这一茶产业最前端的收入,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在中都镇民建村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屏山县添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科技部定点帮扶屏山县执行团联合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帮助下,村里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从无到有,发展了3300余亩,产出的高山生态茶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屏山的茶园梯田

茶农看收入,茶客品茶香。在今年2月初举行的2024年第十七届中国宜宾早茶 · 屏山炒青节上,紫鹃、黄金叶等21个茶叶种植新品种,陆羽留香绿茶、功夫韵红茶、中都白金螺、“可可”红茶及面向国际市场的“趣吃森磨”抹茶等16个茶叶新产品惊艳亮相,刷新了大家对屏山“满城漫山茶飘香”的认知。

对于茶产业的新变化,屏山县委副书记、科技部定点帮扶屏山县执行团团长李小图思路清晰:“立足屏山‘高山、生态、有机、富硒’资源禀赋优势,我们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科技帮扶的重点放在了完善产业体系、规范推广技术、引进新品种、开发新品类和打造名师茶等领域。”

在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科技帮扶机制下,屏山县汇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四川省茶叶所、湖南省茶叶所等优质科技资源,相继实施了“茶叶、木耳扶贫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茶叶技术中心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等9个科技项目,落实专项资金1675万元;转化应用低产茶园改造复壮技术、屏山炒青绿茶加工工艺技术、抹茶生产技术等18项新技术,建成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基地、抹茶示范基地等14个示范基地,建成集新产品研发、中试和加工为一体的茶叶工程技术中心,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0余项,特别是科技部定点帮扶执行团提出并策划举办了首届“炒青大师”评选活动,评选大师8名,显著提升了屏山茶品牌质量和形象……

通过科技赋能,逐步形成了以屏山炒青为龙头、绿黄紫白红齐头并进的屏山茶产业体系,提升了屏山茶叶品质,强化了屏山茶叶品牌建设,实现了助农增收。截至目前,屏山县已发展茶产业21.5万亩,彻底改造低产茶园8000亩;2023年,累计收购鲜叶10.92万吨,加工干茶2.416万吨,实现毛茶产值14.93亿元、名优茶产值7.67亿元、综合产值46.82亿元。

科技部帮扶干部李小图(左二)与农户交流

不只是茶产业。在科技赋能下,屏山的李子、枇杷、桃子、葡萄等水果产业,和白魔芋、竹等特色农业产业,同样提质增效明显。

2018年以来,接续参与屏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科技部定点帮扶执行团、四川省科技厅和宜宾市、县科技部门,按照“四级联动”机制,主动把科技帮扶工作融入屏山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引育人才、转化技术、支撑产业等,围绕屏山的茶叶、茵红李、蚕桑、林竹、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扶贫产业,争取并落地实施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96个,财政资金7257万元,与3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获批国家火炬屏山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巩固发展茶园21.5万亩,提质增效以茵红李为主的特色水果20万亩、食用竹9.2万亩、白魔芋4万亩,充分展示了科技扶贫的精准性、可持续性。

科技创新  驱动纺织业诞生“黑科技”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很多人眼里,落户屏山的41家、总投资306.6亿元的纺织企业,虽然设备、工艺等方面都很先进,但更多的是体现为生产基地属性,最核心的研发实力,并不突出。

然而,就在多数人还怀着这样的认知时,一家纺织领域“黑科技”企业,悄然在屏山诞生、成长,并昂首“走出去”。

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园

在位于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园内的四川丝玛帛科技有限公司,一朵朵棉花形状的蚕丝短纤维从机器“口”中吐出,经多道纺织工艺加工后,变成了毛巾、袜子、衣服等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

这些产品外表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里子”可大不一样——独创的蚕丝短纤维面料制成的成品,兼具生物活性、天然可机洗及高吸放湿等多重性能,经数十次水洗的衣服、袜子等,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天然舒适本色,包括吸汗、防臭这样的功能,是传统丝绸产品所不具备的。

“在科技帮扶四级联动机制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高校携手,经过几年持续攻关,成功实现了让众多丝绸专家都震惊的技术突破,把终端消费面窄的蚕丝(丝绸)产品,革命性地带入了大纺织的新领域、新赛道。放眼看去,未来处处是‘蓝海’。”企业负责人周生国说。

该公司独创的MMT分子修饰技术,实现了无缫丝、无精炼、无污染的蚕丝短纤维生产,从源头上解决蚕丝不亲水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丝胶蛋白的活性,其舒适性和性价比远高于羊绒。目前,丝玛帛科技旗下的桑蚕丝品牌朵丽丝®产品,已通过HIGG(可持续发展认证)、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认证)、OEKO(国际绿色健康环保生态纺织品认证)等多项权威测试。

新型桑蚕丝短纤维既可以纯纺,也可以实现与其他纤维的混纺,适用于下游内衣、面料、毛巾、面膜基布等各种应用场景。如此广阔的大纺织领域前景,也打开了企业的“想象空间”。

该公司主业为产业链前端的桑蚕丝短纤维生产制造,目前已实现针织内衣、时装、家纺、运动、生活小件和无纺品类六大品类的小批量开发和应用。目前,国内多家纺织龙头企业争相与该公司洽谈投资合作事宜,同时公司也主动出击,拜访了上百家产业链下游领先企业。

丝玛帛科技新型桑蚕丝面料的技术突破,是科技赋能屏山纺织产业、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迈进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争取项目资金还是引进研发、成果转化项目,我们都努力把屏山纺织产业改造成有技术、有创新、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高新技术产业,让未来的屏山,在全国纺织产业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屏山县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徐世松表示,脱贫“摘帽”后,屏山县委、县政府把创新驱动作为优先战略,积极探索山区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新路。

在优先战略和科技帮扶赋能下,屏山聚焦纺织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需求,建成在全国都罕见的县级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纺织企业自主开展前瞻性研究和中试生产,促成屏山纺织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帮助纺织企业突破制约自身发展的技术难题,助力屏山打造千亿纺织主导产业。

行动,展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屏山县纺织产业实施了“精茧蚕丝包覆纱线的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蚕丝条吐的转鼓蛋白反应技术研究”“竹纤维复合纺织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示范”等10个科技项目,落实专项资金1030万元,围绕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设备改进等方面进行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新型桑蚕纤维研发,开拓传统蚕丝无法进入的新丝制品领域,探索竹纤维复合纺织新材料替代木纤维混纺生产工艺,研发了多种具有特殊性能、差别化的新型纺织材料,引领带动屏山纺织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成果,也显而易见。目前,屏山纺织科技园获批“国家火炬屏山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屏山县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川南首家具备CMA资质的纤维检验检测机构,培育纺织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家、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宜宾市企业技术中心6家、宜宾市工程技术中心8家,园区内纺织企业与16家高校院所达成科技合作,累计取得专利145项,构筑起强有力的产业竞争力“护城河”。2023年,屏山纺织业产值增长12.6%,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6%。

科技治护  照亮残疾儿童家庭“光明路”

5月17日上午,家住屏山县书楼镇的骆光明,带着10岁的女儿小静(化名)在县城逛了两个多小时后,回到女儿接受治疗和托养服务的屏山县“青苗救护”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

目光追逐着与其他小朋友快乐玩耍的女儿,骆光明脸上的笑容一直没断过。

“这次是两个多月来第二次看小静,变化非常大!孩子以前自闭、跟谁都不说话,现在可以和熟悉的管护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聊天说话,还有刚才在超市,孩子自己主动选了几样零食。”骆光明说。

“青苗救护”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的孩子们在快乐玩耍

这些在常人眼中再正常不过的日常,对于有一位二级智力残疾女儿的父亲来讲,却是倍感开心的新体验。

骆光明的笑容,也传递给了托养中心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和管护阿姨。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政府兜底的康复托养政策,自己根本负担不起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自然也看不到女儿日渐活泼开朗的状态。

时间回转到2021年12月,刚刚来到屏山县的科技部定点帮扶执行团在调研民生领域县情时敏锐地发现,屏山县0-14岁脑瘫患儿占总人口和同年龄段儿童比例偏高,特别是大部分患儿还都在西部边远山区,患儿家庭负担重,在屏山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事业中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较大风险。

2022年2月,科技部定点帮扶执行团与县人民医院联合发起的“青苗救护”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建立起“矫畸、康复、托养、教育、围产”五个功能板块构成的“治护一体”公益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公益治护”项目运营模式,建成川南首个残疾儿童康复托养中心。

“这个公益帮扶项目,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服务集成创新,把不同地方的优质医疗和康复资源,集成到偏远的屏山,让这里的残疾儿童家庭享受到更佳的治疗服务和更省的开支。”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屏山院区(屏山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泽伟告诉记者。

“青苗救护,让青苗更茁壮”“浙川聚爱,共筑方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瞿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等知名人士,以及知名医院、高校、省市残联、东西部协作、红十字会等部门和机构的干部,先后来到该中心,助力该公益项目,提升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青苗救护”项目运行短短两年来,已有1000余人次脑瘫儿童得到系统的康复和治疗服务;为5名残疾儿童成功开展手术矫畸治疗;124个困难家庭获得不同服务项目的有效帮扶。其中,中心累计接收的48名来自因病返贫家庭的0-14岁脑瘫残疾儿童中,目前已有5名孩子能够与正常小朋友一样在普通中小学读书,有10余名孩子已可以做到相对独立地去特殊学校上学。

帮助一个残疾儿童,就是帮扶一个家庭。

在李小图看来,“青苗救护”公益项目建立的“矫畸、康复、托养、教育、围产”治护一体化运行体系,是科技定点帮扶民生领域的新尝试,对破解“残疾预防—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全链条引导和服务难题,对解决偏远乡镇残疾儿童家庭最期盼的享受康复服务难、融入社会难、家属务工增收难“三难”问题,对有效降低残疾发生率、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作出了有益探索。李小图希望,通过“青苗救护”项目的持续实施和大力推广,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关注特需儿童这个群体,通过社会各界的关爱,能够切实改善特需儿童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切实为所在家庭解难纾困,切实增进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

李小图表示,屏山是科技部全国五个定点帮扶县之一,也是四川唯一得到科技部定点帮扶的县,执行团的核心任务,就是全力以赴服务好屏山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面做好发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创新主体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全面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工作,努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县域建设,助力屏山打造“四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样板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中共屏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刘佩佩 校对:高艳
责编:黎琦 审核:张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