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经瞭望记者 胡敏
当“银奖”结果定格在屏幕上,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3级学生魏方亮、罗俊杰相视一笑。近日,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蔚云、吴志毅指导的魏方亮团队项目《天枢波控——国内雷达信号源技术突破者》,斩获全国总决赛职教赛道创意组银奖。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以“死磕到底”的精神奋战630天,完成了从实验室里的迷茫,到用气象雷达参数测试方法等行业领先标准打磨每一个参数,再到赛场上从容面对14位“大咖”评委的快速成长。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川信”)对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视下,在学校主管部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下,他们用努力赢得尊重,以实力赢得荣誉,走出了一条属于高职生的科创成才路。
团队在决赛现场合影
赛场时刻:面对14位评委,“硬核技术”就是底气
“台下坐的都是各领域专家,手心一直在冒汗。”回忆起全国总决赛的路演现场,魏方亮至今记得那个关键提问——“你们项目最核心的技术创新点在哪儿?”
“解决了‘功能集成’与‘环境抗扰’两大行业难题!”没有丝毫犹豫,他和搭档罗俊杰异口同声给出答案。
这份精炼的回答,背后是团队近两年来上千次的调试与验证。这次参赛的项目不是简单的部件组装,而是针对复杂场景的技术再创新:通过系统性架构优化和算法设计,让雷达信号源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既能适应不同环境的干扰,又能稳定输出精准数据。
团队讨论设备部件
“出场馆时松了口气,想起这一路的付出,虽有遗憾但很满足。”罗俊杰说,这份从容并非偶然——从校赛时的“青涩试错”,到省赛时的细节打磨,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培养体系,早已让每一次路演都成为成长的阶梯。对他们而言,银奖不是终点,而是“能力提升与意志磨炼”的最好证明。
钻研之途:从“濒临解散”到“逆风翻盘”
“最难的时候,我们差点散伙。”魏方亮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经历:项目第一次技术迭代后,实验室里的测试结果突然出现巨大偏差,方向全错的现实,让团队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
就在大家动摇时,学校帮他们联系到了“救星”——全国技术能手李勇,这位从川信走出去的“师兄”,一句话点醒了所有人:“技术不分学历,但你一定要有那颗死磕到底的心!”
团队在户外进行设备测试
李勇带来的不只是信心,更是行业领先的严苛标准:每一个参数必须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一次测试都要模拟真实场景的极端环境。团队成员开始泡在实验室里,白天拆解设备找问题,晚上查文献改算法,连吃饭时都在争论技术方案。
更大的挑战来自“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在屏蔽干扰的实验室里稳定的数据,到了真实生产线上,却因周围机械运转的干扰出现波动。“我们连夜守在生产线旁,通宵调整算法,直到参数重新稳定下来。”魏方亮说,正是一次次“从坑里爬起”,团队不仅调试好了设备,更磨出了韧性。
育才之路:双创体系托举每一份“坚持”
“他们一路受挫,却始终没放弃,这种劲头太打动人了。”团队指导老师杨蔚云的话道出了川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不是只看成果,更加看重成长。

团队在校期间备赛的日常一刻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2019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自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已获得100余项省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培养40余名优秀创业者。
“天枢波控”团队的快速成长,正得益于创新创业体系的支持。
2023年10月团队刚组建时,成员们带着“突破雷达信号源技术”的想法,在学校俱乐部、实践基地、孵化园等地找到第一间实验室、第一位指导老师。
当其他团队因挫折沉寂时,“天枢波控”的成员们却泡在实验室里查资料、改方案。学校老师看在眼里,主动对接资源,帮他们联系行业大师、争取测试机会。
学分置换、假期调整、场地资金支持……这些政策给予团队“关怀”。就像技术指导老师吴志毅教授说的:“忘掉‘完美’,聚焦‘足够好且可演示’”——川信的双创教育,从不追求“尖端理论”,而是鼓励学生解决产业真问题。
如今,“天枢波控”团队新一届负责人吴安虎已有了新规划:“下一步,要把雷达信号源和AI结合。”国创赛银奖留下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套“死磕到底”的方法论,一份“既然选择了开始,便只顾风雨兼程”的信念。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